兒童美術發展階段論
羅文費(Viktor Lowenfeld)的兒童美術發展階段論,
是最常用為詮釋一般兒童美術發展的架構。以下茲就羅文費
的美術發展階段論作為主要參照架構,並參考相關學者之觀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68
點,詳細闡述兒童美術發展的各個階段(陸雅青,民 82,
86;侯禎塘,民 86; Anderson, 1992; Lowenfeld &Brittain,
1975, 1987):
(一)塗鴉期(Scribbling Stage)
出生後的嬰幼兒,即逐漸開始學習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
界,一直到大約 2 歲左右的年齡,始發展出一些手眼協調能
力(eye-hand coordination),能具有拿著筆等在紙上記號
(符號)的能力。這些最初的畫記或符號均是隨意塗鴉,相
當沒有規則,乃無秩序地在紙上揮動所留下的痕跡。
幼兒的塗鴉是其視覺經驗和身體、手指肌肉動作協調的
一種產品,也是一種本能的表現。幼兒由塗鴉的過程中,獲
致由肌肉運動所產生的滿足與快感,漸漸地便把原來的反抗
攻擊等動機,昇華為創作遊戲的自由表現,並在自由遊戲
中,將所有對外在世界的感覺(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
嗅覺及運動感覺等)統合為綜合的形象與經驗,藉由點、線、
面、色彩及空間而具體地呈現出來(陸雅青,民 82)。
塗鴉期的發展,由未能控制的動作到達能夠控制的地
步,從無意義的反射動作到達主動地動作,是幼兒的一項重
要發展歷程。幼兒剛開始塗鴉時,是一種缺乏控制的動作,
只是享受在紙上塗抹的快感;漸漸地,發現自己的動作和紙
上出現的線條有著某種關聯,於是繼續塗鴉,手、眼、腦之
間逐漸產生了協調。此後的繪畫發展更是反應出其身心發展
的狀況,如手眼協調、大小肌肉運作的能力、平衡感、自我
控制(self control)和現實感(reality sense)等要素。此一塗鴉
期(2-4歲)依繪畫表現特徵的不同又細分為三個階段,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69
依序為「隨意塗鴉」、「控制塗鴉」和「命名塗鴉」,分述其
內容如后(陸雅青,民 82,86;侯禎塘,民 86;Anderson,
1994;Lowenfeld & Brittain,1987):
1.隨意塗鴉(Random scribbling) :2歲左右
兩歲左右孩子的塗鴉活動是幼兒肢體動作的記錄,源自
於嬰兒拿著東西揮舞的動作,是比較簡單、機械化、反覆地
練習某種動作的樣式。隨意塗鴉的線條或留在紙上的筆下痕
跡,與真實環境中的事物並無關聯,純粹是幼兒肢體動作的
反應,這些塗鴉的肢體運作也讓幼兒得到內心的喜悅感。依
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,出生至兩歲左右的幼兒主要依賴感覺
和動作認知外界事物,此時期的塗鴉並不表現任何意念。
幼兒在塗鴉了一段時間以後(大約在開始塗鴉的六個月
後),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動作和紙面上的線痕間存在著某種
關聯。在心理發展上,開始由無意識的肢體運動,繪畫時的
眼睛未必看著畫面,眼與手的動作無關聯,發展到有意識地
去呈現畫面的塗鴉線條,並嘗試去控制自己的線條,而比塗
鴉初期的線條沈穩。畫面上的空白部分和塗出畫紙外的部分
逐漸減少,色彩運用由單色而多色,線條的粗細勻稱品質漸
佳,幼兒也漸漸地發現,塗鴉是件愉快且具有生產力的遊戲。
2.控制塗鴉(Controlled scribbling):2 歲半左右
一般幼兒大約在開始隨意塗鴉之後的 6 個月,會進入控
制塗鴉的發展階段。幼兒開始意識到畫在紙上線痕與手臂的
肢體動作是有關聯的,亦即線條是肢體活動所產生。此種關
聯性的概念建立起來後,幼兒會重複相似或相同動作的線
條。依 Kellogg(1970)的研究發現,幼兒畫出的基本控制塗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70
鴉線條,可加以區辨的計有 20 種之多。
幼兒在控制塗鴉期會開始反覆某一動作,在畫面上亦形
成類似痕跡,手和眼之間已經具備相當的協調能力。本時期
的幼兒已可靈活地運用手肘關節,因此塗鴉的畫面上會出現
反覆的縱線(上下)或橫線(左右),進而大圈圈(圓形)
的畫線。幼兒能控制手部的肌肉和動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經
驗,能從控制的感覺中得到自信,也會把情緒表現在自發的
塗鴉遊戲上。
控制塗鴉的進展上,幼兒會變化其塗鴉的動作,使畫面
均衡地佈滿各種不同種類的線條,逐漸從大圓圈亂線的複雜
動作轉化到單一圓圈及小圓圈的細動作。
3.命名塗鴉(Named scribbling):3 歲到 3 歲半左右
大約 3 歲到 3 歲半的幼兒,開始由運動性的思考
(thinking kinesthetically) 轉 移 到 心 象 性 的 思 考 (thinking
imaginatively)。幼兒對塗鴉的線或形加以命名,意味著畫中
的線痕與外在的環境事物產生有意義的關聯。
當幼兒塗鴉的大圓圈亂線轉變到較單純的圓線及細小
圓圈的細膩動作控制,並開始畫出封閉性的圓型線條時,在
視覺心理學上,幼兒發現了「圓」(圓圈)與「地」(背景)
的關係,圖從地面突顯出來而具有特殊的心理意義。幼兒約
3 歲時能夠畫出圓形,約 4 歲時能夠畫方形(Cratty,1970),
也開始能夠分辨顏色,並能正確說出五種不同顏色和二種幾
何圖形(Castrup & Scott, 1992)。幼兒在此時期開始懂得把
視覺經驗的對象變成心象,並嘗試把心象再現於圖畫中,使
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塗鴉動作連結一起,並為自己畫出來的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71
點、線、圈等加上意義,或象徵某種事物而加以命名,亦即
從單純的肌肉運動轉變到圖畫心像思考。在命名塗鴉的進展
方面,畫出的小東西漸漸增加,並隨興地重新命名已命過的
圖像,對塗鴉作畫所談的故事缺乏邏輯性,同一張畫可能變
換好幾個故事情節。當幼兒佈滿畫面的圓圈圈圖像漸漸分
化,形成簡單的圖樣,即將進入前圖式化時期。
(二)前圖式期(preschematic stage,4~7 歲)
兒童到 4~7 歲的年齡,對於環境的接觸層面,漸漸擴
大,對於周圍環境的探索多於單純對自己身體動作之操弄探
索,在他們的心像或繪畫表現中,也反映這些現象。兒童的
繪畫表達,成為這些心像思考歷程的一項具體記錄。人像是
這個時期會最先出現的圖畫象徵(graphic symbols),也是
這時期的認知基模(schema),此一人像稱為蝌蚪人或頭足
型人像,由一個圓形代表頭,延伸的線條代表手和腳,顯示
開始進行邏輯的心像思考歷程。繪畫可以成為兒童覺察環境
事物關係的媒介,協助兒童瞭解事物、概念和在環境中遭遇
的經驗。
約 5 歲大的兒童,除人像畫之外,也開始畫些其他東西
或事物的象徵圖像。隨著兒童的發展及對這些東西的瞭解逐
漸增加,概念會漸趨清楚與複雜化,兒童繪畫出來的象徵圖
像,如人、房子、樹或其他東西亦呈現多樣式的面貌,並持
續地嘗試與變化這些圖像。約在 6 歲左右,許多兒童畫出的
物體比例雖不甚正確,但對物體的部份細節卻能仔細描繪。
前圖式期兒童,經常是好奇、熱忱和不怕嘗試新的事物,不
過仍然是十分地以自我世界為中心(egocentric),尚未能充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72
分與他人合作分享,對環境中事物的思考,也都與自己有關
連,或許兒童會彼此緊臨在旁,但各自玩自己的遊戲,較少
彼此合作。這樣的思考模式反映在繪畫上的表現,是畫中的
事物任意的浮現,漂浮或分散在畫面四處。而色彩的使用方
面,本時期的兒童通常是依自己的喜好選擇色彩,而非以物
體的真實狀態給予固定的顏色搭配。
一般兒童約 4 歲開始(最遲不晚於 7 歲),能以自己的
身體作參照點,來辨別左、右邊和視覺空間。文字的認知和
計算能力,也在這個時期開始被發展,不過兒童縱使能辨認
一個字或數數到 10,但尚不能真正瞭解數字的概念或是一
字所代表的真正意義。雖然能夠辨別一、二個書寫出來的文
字,但卻仍不會閱讀整句的文字。一直要到繪畫發展的圖式
期階段,其認知基模才會發展到能夠閱讀句子和段落
(Anderson, 1992;Cratty, 1970;Lowenfeld &Brittain,
1987)。
繪畫表現也反映兒童某些程度的智力功能、身體能力、
情緒狀況和知覺的問題。假如這個階段的兒童仍然停留在塗
鴉,即使是有秩序的塗鴉狀態,也或許顯示其認知發展未達
到本時期兒童所能畫出的人或房子的象徵圖像,因此可能有
發展遲緩或某些知覺、情緒和生理的問題,應當進一步的評
量。一般而言,具相似文化背景和學校生活經驗的 5 歲兒
童,應當能畫出一些可被辨認的象徵圖像,而對事物細節描
繪的多寡,則反映兒童對該項事物的瞭解或具有的知識層
次。假若約 5 歲的兒童,對周圍的事物毫無概念的形成,或
是畫中一直呈現刻板的心像,此一現象正反映該兒童具有某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73
些程度的心智障礙,或是具有生理、情緒與文化不利的問題
(Lowenfeld and Brittain, 1987 ; Manning, 1987 ; Oster &
Gould, 1987, Malchiodi, 1990)
(三)圖式期(schematic stage,7~9 歲)
前圖式期的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嘗試,不論是對
人或物,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圖畫概念或認知基模
(schemata),終於發展出令他滿意的固定符號象徵,即開
始進入圖式期的階段(約七歲左右)。這些固定下來的圖形
認知基模,成為他的特定個人象徵圖式,並且固定一致的加
以描繪,若無特別的經驗刺激,會反覆不斷出現一段期間(約
二、三年),稱之為「樣式」( 陸 雅 青 , 民 82, 85 ;
Anderson,1992)或「圖式」。此種固定的圖式是兒童個人對
於該件事物的獨特視覺概念,例如他對於人、房子、樹或花
有固定模式的表現圖形,除非給予特別的指導才會改變其固
定的心像,或者在兒童覺得特別重要時,才會加以跨大表
現。此時期兒童表現的固定圖式並非刻板的行為
(stereotype),而是兒童自己的視覺語言,反映著兒童對一
件事物的象徵,表現他所知道的狀況。本時期兒童的美術表
現反映其身心發展狀態,主要特性如下述(陸雅青,民 82,
85;Anderson,1992;Lowenfeld &Brittain, 1987):
1.基底線和天空線的出現
圖式期階段的兒童意識到物體存在著某些秩序的空間
關係,樹、草、人和房子都在地上,因此開始在畫面上畫出
一條「基底線」(baseline)代表大地,並沿著基底線依序排
列事物,有時以紙邊作為基底線。正常兒童約 8 歲左右,在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74
畫面上幾乎都會有基底線的表現(Anderson,1992)。此時期
兒童的繪畫表現出事物的二度空間(平面)概念,以長長的
一條「天空線」(skyline)或一片色彩代表天空,畫在畫面
的最上端。兒童在同一畫面上有時會畫出二條基底線,以表
現空間的深度,基底線上的事物常常與基底線成垂直狀排
列,即使基底線是弧形狀,也會把事物沿著弧形線表現垂直
狀的排列。
2.空間的表現
此階段兒童在畫面的空間概念,呈現多樣的面貌,繪畫
表現的方式有基底線、展開法(摺疊法)、X光透視畫法
(X-ray drawings)、鳥瞰法或時間和空間的再現法等。展開
法的圖畫特徵是部份的畫面表現上下、左右顛倒的物體。例
如,兒童想要表現一條街上兩邊的物體時,也許在同一畫面
上,先畫出二條平行的基底線,再沿著二條線畫出上下顛
倒,各垂直於二條線上的房子等建築物體。兒童有時只就物
體的某一部份表現傾斜狀的展開式,以強調畫面上該物體的
特殊性和重要性。例如,一張表現家人共聚一堂,享用感恩
節晚餐的圖畫裡,畫面也許以鳥瞰的角度,用傾斜的方式畫
滿桌面上端,便於畫出滿滿的各式豐盛餐點。兒童也以這種
混合平面圖(plane)和立視圖(elevation)的方式,把不
同的時間、多個視點、或發生的數種事件,表現在同一畫面
上。當兒童想要表達一項事件的許多重要部份或經驗時,似
乎以這種表現方式較能達成願望。另外,此時期的兒童也會
用X光透視法表現畫面,亦即同時描繪出一件物體的外側和
內側。這些多樣式的空間表現,均反映兒童的思考邏輯在於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75
表達他所知的物體,而不同於成人眼中的認知邏輯。
3.圖式的變化
兒童或許會刻意的改變他已發展出來的固定圖式,以強
調和跨大心中認為重要的部份,或印象深刻的經驗。例如兒
童剛接受牙醫補牙後,也許就在畫面上跨大嘴巴和牙齒,以
表現此一特殊的看牙醫經驗。此外,兒童也會在畫面上省略
掉物體的不重要部份,抑或可能因情感或心理的因素而忽略
(否定)事物的某些部份。例如,坐輪椅的小孩也許在人像
畫上省略掉他的腳;戴助聽器的兒童,也許在人像畫的頭上
省略了他的耳機。兒童也可能在不完全接納自己障礙的情況
下,刻意省略這些部分,或可能因為不用到腳和耳的功能,
而忽略這些部分。這些圖式的變化端視兒童的經驗,及該經
驗對兒童的重要性而定,因此畫中圖式的大小比率,可能會
因時因情境而被改變。
4.顏色的使用
此時期的兒童已能發現到色彩與物體間存著某種關
係,而發展出使用顏色的固有色概念,例如畫草時都用綠
色、畫天空都用藍色。此時期兒童對某物體的色彩概念,決
定於他對該物體的特別經驗,當兒童最早覺察到的鞋子顏色
是藍色,那麼他就加以類化,把所有的鞋子就當成是藍色。
兒童的類化能力、固有色與固定圖式的發展,代表著抽象思
考能力的明顯發展。當兒童由葉子是綠色,類化到所有的樹
皆是綠色,則表示已建了樹的固定色彩概念。兒童的發展到
了能夠正確的選用和使用物體的固定色彩,顯示兒童已建立
了組織周遭環境事物的邏輯思考方式,並且以具體的物體進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76
行此一類推的思考。
5.繪畫與閱讀的關聯性
依照羅文費(Lowenfeld & Brittain, 1987)的見解,本
時期兒童對世界的看法,從自我中心的觀點轉變為較能以他
人為中心,也較能瞭解環境中的關係,認知到自己與他人有
所關聯,變得較為社會化並能與他人合作。此時,圖畫中所
出現的基底線和基底線上所畫的物體,顯示兒童的長成已具
備了學習閱讀的準備度。兒童對圖畫的象徵(graphic
symbols)與字母和文字的心理視覺效果是相似的,基底線
的出現乃是閱讀準備度的基礎,畫中基底線與象徵圖式之關
係,相似於平行文字間的關係。
6.刻板的圖式
圖式期階段的兒童,發展出自己的象徵圖式後,對於該
事物亦應提供給予多種不同的經驗,以免導致固著的刻板圖
式(stereotyped schemata)。教師可經由提供兒童不同的
經驗,協助兒童時時擴展概念,改變認知結構,在協助的過
程中應把重點放在擴展兒童對其所處環境的多方面覺察,而
非強迫式的灌輸給他知識。若欲提昇兒童對環境的覺察,可
透過一些細心安排的有辨識力問題,來問問兒童自己的經
驗,並使這些經驗關聯到兒童的畫或陶塑等。例如,兒童或
許已經對一朵花有了特別的認知概念(象徵圖式)。老師為
擴大其經驗,可在春暖花開時節,攜帶數種花朵或帶領兒童
到溫室花坊,進行親身的體驗。當兒童畫這張春天旅遊圖
時,老師可以展示各種植物所具有的不同色彩、味道和形
狀,如此將可鼓舞兒童覺察花朵的各種特徵,避免導致固著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77
的刻板圖式。
7.圖式期晚期的繪畫表現
圖式期晚期約 9 歲年齡的兒童,開始畫他所見的物體,
而漸漸減少畫他心中所知的事物。因此,愈多直接觀察和體
驗的活動,愈能增進兒童發展「畫其所見」的能力。在圖式
期的晚期,畫面的天、地之間的空間表現,變成是另一重點,
兒童有意的努力在畫面上填滿各種彼此相互關聯的事物。兒
童對周遭環境的世界感到興趣,對自然事物和人類的製造物
品感到好奇。這些特徵在下一個黨群期的繪畫發展階段更為
明顯。
8.藝術活動的主題和內容
兒童對於夢想和幻想世界的主題,或是此時此刻的直接
經驗主題,會感到十分喜歡。在圖式期階段,應鼓勵兒童進
一步的發展基本的剪、貼、粘和造型的能力。當兒童使用三
度空間的媒體時,如木材、粘土、厚紙版等,即能協助兒童
擴展空間的概念。兒童製作粘土時,可加上一些造形的技
術,但不用刻意強調要去完成燒陶的作品,許多粘土的作品
可能會在燒製過程中損壞。本階段兒童的美術活動,仍然著
重在創造活動的過程,而非結果的作品優劣。進行美術活動
時應該使用什麼性質的媒材才適合,也應予妥切規劃。例
如,粘土的表現特質佳,水彩畫的流暢性特質優於鉛筆、色
鉛筆或粉彩筆,但鉛筆類的材料則較容易控制和表現。本發
展階段的美術活動,亦應注重發展兒童的積極自我形象
(positive self-image),鼓勵兒童發展自信和擴散性思考力
(Lowenfeld and Brittain, 1987)。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78
(四)黨群期(Gang Age,9~12 歲)
黨群期的兒童發現他們接觸的環境增大了,他們是這個
較大世界的一份子,有著許多同儕朋友。他們瞭解到合作的
技能,在生活世界中是一項必備的基本技能。本時期兒童重
視團體關係和團體活動。女孩喜歡與女孩結伴,男生喜歡與
男性的朋友結群,並各自發展出一些特別愛好的事物,在兒
童的美術作品中常反映這些現象。
兒童所發展出來的興趣,常與外在所賦予的角色期待相
一致。例如,男生偏好團體運動、汽車、太空主題及朋黨等
活動,而女生偏好衣服、馬、音樂、女性組成的小團體或聚
會等活動。在兩性平等及女權理念受到重視後,性別刻板的
興趣偏好,漸漸轉變為較屬個人的興趣偏好。黨群期兒童的
繪畫已開始有了寫實主義的端倪(the dawning realism),主
要特性如下述(陸雅青,民 82, 85;Anderson,1992;
Lowenfeld &Brittain, 1987):
1.圖式的表現
兒童在平面繪畫的表現,自覺原先的圖式過於簡化或受
限,因而欲加以擴充,逐漸增加較多的細節,表現較前一期
精細,由原先的簡單化幾何形狀,改變為以較多的細節描繪
身體各部位、房子、樹或其他物體,不過這些較細緻化的圖
形,仍非成人世界和成人認知中的繪畫表現。本時期兒童繪
畫的動態表現,例如動作或活動等較圖式期減少。人物的表
現僵硬,衣服的摺曲較少,衣服邊線常用直線描繪,也不特
別跨大形像或省略某些部份,不再有展開式或X光透視畫的
表現,只是偶而讓畫中的某部分放大或變形。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79
2.顏色的使用
本時期的兒童對顏色的運用較為彈性和豐富,較能辨識
及表現色彩的差異變化,不再只是用固有色(stationary
color)來著色,兒童開始覺知某種樹葉的綠色與別種植物的
綠色是不盡相同的,會用不同的綠色來區分山、樹和草地。
不過,此時期的兒童尚未發展出充足的色彩知覺,仍未能明
確分辨陽光和陰影間的色彩變化,或者色彩因距離、環境氣
氛而產生的色彩變化。除非透過美術教學的協助,兒童尚不
易覺知這些微妙的色彩變化。
3.空間的表現
圖式期晚期的兒童已開始注意到畫面上事物的彼此關
係,進入黨群期後的兒童,則會更用心的組織畫面上物體彼
此間的明確關聯性。這種表現方式反映兒童已成長到能夠同
時處理數種的觀點。物體不再只是單獨的排列在基底線上,
天與地之間的空間安排變得越來越重要,畫面空間被用心的
描繪。兒童並開始意識到畫面中物體的重疊關係與表現,本
時期的兒童已有閱覽地圖或描繪地圖的能力。到了約 11 歲
大的兒童,已能夠畫出單一透視點的物體,跟圖式期兒童的
多視點畫面,已有明顯的區別。
4.美術的主題
兒童在圖式期後期對周圍環境已有更多的覺察,到了黨
群期的覺察力更加敏銳。對於人文和自然的環境事物漸增的
感到好奇,也不斷吸收所處環境中的事事物物,此對繪畫(美
術)活動而言,是一項有力的驅動力。本時期兒童的人像畫
會較強調它的裝飾性,注意到一些衣服的類型等細節,而美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80
術設計的原則已可透過研究自然現象來加以學習。
約九歲大的兒童會發展出較強烈的對、錯感,此為道德
發展的一部份。兒童內心世界亦是本階的重要課題,繪畫作
品裡可能表現較強的情感。兒童在此時期,對同儕和團體關
係有較多的瞭解,因而喜歡團體的美術活動(特別是同一性
別的團體),涉及到社區參與有關的合作主題,即可成為本
時期合作畫的集體創作主題。因此類似「協助飢民」、「協助
無家可歸的人」等有關的繪畫主題,只要能找出兒童感到興
趣的內容,即能啟發兒童的美術活動。
5.觸覺型和視覺型
羅文費 (Lowenfeld, 1939)發現有些兒童偏重使用視覺
感官探索環境,有些則偏重採用觸覺感官,其後來的研究顯
示有 47%的受試者呈現明確的視覺型(visual types)傾向,
23%的受試呈現觸覺型(haptic types)傾向,其餘者介於二者
之中。這種出現視覺型或觸覺型的傾向,約在 12 歲左右期
間發生(Lowenfeld, 1975, 1966)。不過這樣的區分己被其他
的研究推翻(Rouse, 1965),今日已少有美術教育工作者持
此一視覺型或觸覺型的觀點。1990 年代的研究,覺察到學
生有不同的學習型態,有些人較依賴動覺和活動的學習
(kinesis and active learning),有些人倚重聽覺的學習,另
有些人則偏重視覺的學習。因此,美術教師和治療師應該考
量學生接受和處理訊息的方式,在教育及輔導學生時應適切
的運用各種學習管道,善用聽覺、視覺、動覺和觸覺等各類
學習型態。
(五)擬似寫實期(Pseudo-Naturalistic stage,12~14 歲)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81
兒童進入擬似寫實期開始轉變為以成人的觀點,從事藝
術的表達。學生不再以其內心所想的世界來描繪物體,而是
以自然界觀察所得的現象來描繪,並也漸漸覺察到自己的美
術作品優劣,開始轉為重視完成的美術作品,以及作品能否
被同儕、成人和創造者本人所接受的情形。擬似寫實期的兒
童已進入推理階段,美術表現的特性主要如下述(陸雅青,
民 82, 85;Anderson,1992;Lowenfeld &Brittain, 1987):
1.描述細節的人像畫
人像或物體的固定圖式表現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具
體的細節描繪,例如在人像畫中描繪上關節。人像畫的表現
較有動作,較為生動,不再如同黨群期階段的僵硬呆板,衣
服出現摺疊的描繪,已覺知到顏色和形狀的光影效果,並表
現在人像的繪畫上。畫中人物的臉部特徵和髮型描寫比以往
更加仔細,有些學生也描繪漫畫和卡通畫等,特別是男生更
為喜歡畫卡通。
2.美術的表現
空間的表現愈趨複雜化,畫面的基底線消失,學生可能
自己發現一些透視畫法的規則(或可被教導這些規則),表
現出單視點的透視畫面和具有遠近感的畫面,物體會隨著距
離而變小。美術作品也會強調裝飾的特質,喜歡幻想的主
題,嘗試不同的美術技巧,關心完成的美術作品優劣,對自
己的作品有高度批判性。
3.男/女生的興趣差異
女生較男生喜歡畫人物,而男生和女生所畫的人像,會
有跨大性別特徵的現象,反映這個階段的學生關心自己的身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82
體變化,繪畫時若省略了性別特徵,可能表示害怕或未能接
納自己身體所發生的改變,這類人像畫常常隨手畫在筆記本
的空白邊緣或小紙片上,成為本發展階段的一種表達方式,
稱之為課外美術表現(Wilson and Wilson,1977)。
本階段的學生順服同儕的壓力仍然頗大,因此男生的興
趣偏好運動、電腦遊戲和媒體遊戲,並傾向於視美術為非肌
力(體力)的活動。進行美術活動時應引發男生強烈的動機,
依學生的需要安排活動主題,可從喜愛的運動、休閒活動、
學校生活等各方面選擇題材。另外也可考量使用較複雜的藝
術媒材,例如用壓克力畫和油畫等媒材,取代蠟筆畫和彩色
筆等。
4.美術的角色
應考量培養本階段的學生成為藝術環境的消費者和提
倡者,特別是在中學後已無美術課的情況下,更應加以重
視。其次也應讓學生瞭解從事藝術相關職業和業餘工作的可
能性。
依照 Lowenfeld 和 Brittain(1987)的觀點,本發展階段
的美術活動角色,在於支持學生透過能被社會接納的藝術創
造性表達來渲洩情緒和緊張,並促使學生的美術表達方式,
順利轉換到成人階段的美術表達型態。美術的角色也不必一
定維持強調技能訓練取向的美術教育趨勢,也可考量納入藝
術治療師為 12~14 歲學生規劃的藝術治療活動及輔導目標
來實施活動(Chapman, 1978,1988;Duke, 1983, 1988;
Lowenfeld & Brittain,1987)。
(六)青春期的美術(adolescent art,14~17 歲)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83
青春期的美術作品特性,類似前一期的作品,並沒有發
展上的明顯變化。學生關心學得的藝術技巧,關心作品的細
節、光線和陰影,強調事物的主觀印象。空間的表現方面,
喜歡學習遠近法、透視法的描繪方式,會依心情表達主觀的
印象,或做主觀的變形表現。有些學生的人像畫會嘗試寫實
的表現,包括描繪人像比例和觀察到的細節與動作。
Lowenfeld 和 Brittain(1987) 認為中學美術教學的目
標,應在培養學生充分的參與文化活動,並提供自我探索和
成長改變的途徑,讓學生有面對自我與尋找自我需求的機
會。學生們關心他們要如何進入社會和適應社會,他們會自
我反省和自我批判,美術活動可以成為表達情感的機會。美
術能力較佳的學生,將進一步深入研究美術的基本技法、媒
材、美術史和美學原理等藝術課程,並也應教導和鼓勵學生
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消費者,只有少數學生會走上專業藝
術之路。
參、兒童美術發展階段的相關研究論點
當兒童產生心像知覺之後,心像的發展隨之開始,皮亞
傑的認知發展論包括三個階段(Piaget & Inhelder, 1956):
一、感覺動作期:0~2 歲;二、具體操作期:2~11 歲,具
體操作期又細分為(一)前操作期(2~4 歲)、(二)直覺思考期(4
~7 歲)、(三)具體操作期(7~11 歲);三、形式操作期(11
歲以上)。羅文費的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論,深受皮亞傑的認
知發展論影響,萳西(Lansing,1969)亦從皮亞傑的認知發
展階段觀點,研究兒童的美術發展,並區分為三個階段:一、
塗鴉期(1.5~2 歲);二、象徵畫時期(3~12 歲):本期再
特殊教育文集(四)
84
分為早期、中期和後期的三個階段;三、藝術決定期(約開
始於 12 歲)。萳西的階段理念與羅文費陳述的觀點相似。麥
克飛(Mcfee,1970)亦探究一些兒童繪畫發展的研究,發覺羅
文費的美術發展階段理念不夠寬廣,認為應該只有三個主要
的美術發展階段:一、塗鴉期(scribbing);二、圖式期
(schematic);三、文化寫實期(cultural realism),而各時期
的年齡層互有重疊的現象,塗鴉期的兒童開始於 2 歲左右,
若未予教導,則可能延續塗鴉到 5.5 歲的年齡。圖式期可能
早在 3 歲就開始,也可能持續延長到 16 歲或更大些。最後
的文化寫實期(cultural realism),可能早在 6 歲半即開始,
一直延伸到成人階段,而有些個體則從未發展到這個時期。
沙勒門和莫俄(Salome and Moore,1979)研究兒童的美
術發展,則歸納出五個時期:一、塗鴉期(2~4 歲);二、前
圖式期(3~7 歲);三、圖式期(6 ~10);四、轉換期(9~12);
五、寫實期(11 歲以後)。轉換期(9~12 歲)的特徵,相當於羅
文費的黨群期(gang age stage),寫實期則相似於羅文費的
擬似寫實期(Anderson, 1992)。
Feldman(1980,1987a, 1987b)引述後續的發展心理學
研究,質疑皮亞傑所主張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相同(統一)的
成長階段理念。後來的發展心理學研究,發現兒童的統一性
發展(universals of development)可以有所變更的情況,故而
主張兒童發展兼具有統一性發展和非統一性發展
(nonuniversals)的事實。換言之,發展階段可因妥善的計
畫,必要的教導和環境資源的充分提供,而使發展階段產生
改變。如果兒童在一特別良好的文化環境下,能夠有計畫地
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
85
持續和熱忱學習,並學習特殊藝術技術,則可能改變該兒童
的統一性美術發展狀態。
Feldman(1987b)雖然質疑統一性發展的觀點,但也主
張可以採用統一性發展階段論,作為瞭解某年齡層或某階段
兒童的美術表現及美術教育工作的基礎。換言之,他不放棄
統一性的發展觀點,而是建議也要考量文化環境、教育訓
練、特殊偏好、和個人獨特性等多種可能的影響變因,因為
這些因素可以使兒童或個人的美術發展產生影響與改變
(Anderson, 1992)。
文章來源:
http://ebooks.lib.ntu.edu.tw/1_file/edu/207/%E5%B1%8F%E5%B8%AB%E7%89%B9%E6%AE%8A%E6%95%99%E8%82%B2%E5%8F%A2%E6%9B%B8_02.pdf